編者按:勞動教育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滋養著青少年的成長,當校園里“責任田”中播下種子與希望,當校園外的實踐基地飄出泥土的芬芳,勞動教育已成為培養時代新人的鮮活課堂。
分田到班,學校也有“開心農場”
4月27日15時,陽光灑在銀川二中景城分校操場的西北角,一群學生在跑道上奔跑,在路過他們的15塊“責任田”時卻放慢了腳步——這片名為“景園”的勞動實踐基地,泥土剛被翻土機翻得蓬松,泛著濕潤的光澤,正等待一場與種子的約定。
“原計劃今天播種,但氣溫偏低,得讓土地多曬曬太陽。”該校副校長馬克銀說,學校一般會在“五一”前安排學生種植農作物,到六月中旬收獲。“景園”里的每塊地都是由班級自主管理,同學們每天大課間去照顧自己的菜地,偶爾上勞技課,老師也會帶大家去菜地,同學們從翻地、種植到收獲全程參與。
銀川二中景城分校學生給蔬菜苗澆水。(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)
每年六月,當黃瓜、西紅柿陸續成熟,“景園”會迎來最熱鬧的豐收季。收獲后的義賣活動更充滿煙火氣——學生手繪價格牌、設計促銷標語,化身小攤主在校門口擺起攤位賣菜。“定價時我們去周邊菜店調研,這些可比試卷上的應用題生動多了。”八年級三班學生沈朝暉說,“以前覺得勞動就是累,現在懂得每一粒米都很珍貴。”更讓沈朝暉自豪的是,“我們學校的勞動課是開放式的,我母親是農民,經常自愿來教大家種菜。同學們非常尊敬她。”
“勞動教育不是一場活動,而是長期浸潤。看著親手種的菜苗長大,學生從心里尊重勞動、珍惜成果。”馬克銀說,“自從開展勞動教育后,食堂剩菜少了,光盤多了。”這些變化,是試卷考不出的成長。”
“有點田”的學校還有銀川市金鳳區第十二小學。4月25日,在該校勞動實踐教育基地,五年級的同學們化身小農夫,種下了一片向日葵花田。
銀川市金鳳區第十二小學五年級的同學們種下了一片向日葵花田。記者 賀紫瑞 攝
“向日葵喜歡陽光,種子要間隔20厘米,埋深約3厘米……”老師在一旁指導,同學們邊聽邊實踐,在劃分好的種植區里忙碌起來,翻土、挖坑、放種子、覆土、澆水……“這堂課讓我收獲了知識,更收獲了成長的喜悅。”五年級六班學生李姿萱興奮地說。
“近年來,學校開辟勞動實踐教育基地,將勞動教育融入課程體系,打造浸潤成長的生動課堂。這種全方位的學科融合,不僅讓知識學習變得生動有趣,更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。”該校副校長梅蕾表示,學校還將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,開設更多豐富多彩的勞動課程,著力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、勞動技能、勞動精神等,讓勞動教育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必修課。(記者 何婉蓉 賀紫瑞)
把熱愛勞動的種子“種進”童年
“叮零零——”,4月28日清晨,清脆的車鈴劃破幼兒園的寧靜,“寶寶專車”準時出現在銀川市金鳳區第一幼兒園門口,迎接小朋友們入園。
身披紅色綬帶的大班小朋友們,化身“專車司機”,騎著三輪小車穿梭在幼兒園門口和教學樓之間,將后座上的小班同學安全護送到教室里。車輪一趟趟碾過早上溫暖的陽光,“司機”不忘提醒“乘客”:“抓緊我,馬上就到啦”。
這樣童趣盎然的場景,在幼兒園里時常上演。
金鳳區第一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們化身“專車司機”,騎著三輪小車接送小班小朋友。記者 陳瑤 攝
在每層樓的工具墻上,笤帚、小簸箕等卡通造型的迷你勞動工具整齊擺放,哪里臟了,小朋友們會主動拿起工具進行清理;吃完飯的班級里,小朋友們有的擦桌子、有的掃地、有的擺杯子,一會兒就整理得干干凈凈……
“對幼兒的勞動教育,不僅是在課堂上,更要融入日常活動中。”金鳳區第一幼兒園教師劉小婷介紹,平日里,老師們會在班級中創設勞動角、在墻上貼上勞動照片,利用環境教育,讓孩子們把自己當作幼兒園的守護者、班級的“美容師”,形成勤于動手、樂于勞動的好習慣。同時,不同年齡段的勞動技能藏著成長階梯的密碼,教師會根據年齡特點幫助幼兒掌握相應技能。比如教小班小朋友學會穿衣服、疊衣服、整理玩具等簡單的勞動,中班小朋友學著擦桌子、掃地、整理衣柜;大班小朋友嘗試自己整理床鋪、參與種植勞動,并服務幫助同伴。“班級每周還會設立‘勞動日’,這一天,孩子們都會參與班級勞動,在勞動中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和責任感。”
金鳳區第一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煎雞蛋、烤蛋撻、做三明治等。記者 陳瑤 攝
金鳳區第一幼兒園還將食育教育與勞育教育結合起來。在設立的小廚房里,小朋友們系上小圍裙、戴上廚師帽,化身小廚師,在老師指導下嘗試煎雞蛋、烤蛋撻、做三明治等。從一開始的茫然無措到清洗食材時的謹慎認真,再到克服困難做好美食后進行品嘗,小朋友們在實踐中感受到勞動的樂趣,也懂得了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。
從車輪上的溫暖護航到廚房里的點滴成長。勞動,就是最好的教育。(記者 陳瑤)
實踐基地變身第二課堂
“注意種子間距,覆土要均勻!”“魯班鎖要把凹槽對準凸起部分,這樣才能歸位”“給葡萄苗掐尖的時候,要留兩片葉子,從這里掐斷”……4月28日上午,銀川市青少年綜合實踐基地迎來了新一批研學的學生。
這些課本上學不到的生活技能,正是實踐基地的特色——包含勞動體驗、手工創意、科學探究等方面的272門課程,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進行精準課程設計。
從疊被子、整理內務這樣的小事學起,播種、做飯、手工……在農田里單膝跪地,用拇指在松軟的土壤中按出一個個小坑時,學生馬冰宇不斷默念著老師剛剛教的一句口訣:“每個坑間隔要30厘米,深度兩指節。”小心翼翼地將玉米種子放入坑里的時候,他感慨道:“原來農民伯伯每天要重復多次這樣的動作”。在面點廚房,第一次穿上圍裙的趙錫川顯得有點手忙腳亂,陷入“水多了加面,面多了加水”的循環中哭笑不得。當終于揉出光滑的面團時,他不禁長舒一口氣:“這比打游戲通關難多了!”葡萄架下,王玥正嘗試著給葡萄苗掐尖,生怕傷到這些嬌嫩的新芽,于是輕聲感嘆:“原來每顆葡萄都要這樣精心照料”。
在老師指導下,學生體驗給葡萄苗掐尖。記者 楊嘉琪 陳瑤 攝
“勞動教育的意義就在于讓孩子親身參與到勞動的過程之中,發現勞動之美,認識勞動、學會勞動、熱愛勞動。”銀川市青少年綜合實踐基地外聯部部長梁鵬表示,我們希望帶給更多青少年知行合一的體驗,將書本上學到的典故和生活環境相結合,進而體悟勞動所能創造的價值。課程老師楊富榮認為:“勞動不是簡單的體力付出,而是孩子們深度學習的時刻。這些體驗不僅能讓他們從中發現自己的擅長之處,更好地發現自己、認識自己,也對于他們進行未來的職業探索十分有益。”
近年來,越來越多的孩子通過勞動教育、研學實踐的方式發現自我、認識世界,在我區,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、寧夏移民博物館等多家單位被列為寧夏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,讓松軟的泥土成為最天然的教科書、農作物成為最生動的教具、辛勤的汗水成為最珍貴的學分。當越來越多的課堂延伸到大自然和生活的場景中,“生活即教育”的理念正在為孩子們注入更多的成長動能。(記者 楊嘉琪 陳瑤)
勞動教育解鎖學生成長新密碼
近日,走進隆德縣山河鄉王莊村的六盤山藥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,踏入藥材大棚,藥苗綠意盎然,長勢喜人。智能溫室里,現代化的設備精準調控著溫度、濕度,為藥苗生長提供了優良環境。
在種植體驗區,隆德縣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在老師指導下,通過親手管護每株中藥材幼苗,感受中醫藥文化的魅力。“從基質配制、種苗移栽到田間管理,學生們全程參與中草藥種植,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。這不僅能讓他們更好地掌握中草藥栽培知識,還能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。”隆德縣職業技術學校校長郭麗娟說。
“學校將繼續深化校企合作、產教融合,不斷探索創新,通過學生勞動實踐,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,為培養更多技術技能型人才、助力鄉村振興貢獻力量。”郭麗娟表示。
近年來,我區不少學校因地制宜創新勞動課方式,依托特色優勢產業,通過校企合作,在勞動教育中為產業發展注入創新活力。
前不久,來自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和鹽池縣職業技術學校的師生們,趕赴寧夏鹽池灘羊現代產業學院。在灘羊集團屠宰加工廠,學生對鹽池灘羊精深加工工藝流程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了解;在灘羊研究院實驗室,學生紛紛上手體驗灘羊水分測試、剪切力測試等相關專業實驗。
“公司將依托寧夏鹽池灘羊現代產業學院平臺,加強與區內職業院校合作,幫助廣大學子樹立正確勞動觀和職業觀,為鹽池灘羊產業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,助力鹽池灘羊產業高質量發展。”寧夏朔牧鹽池灘羊繁育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。(記者 何耐江)
學生穿上廚師服,戴上廚師帽,學習做面點。記者 楊嘉琪 陳瑤 攝
【短評】
勞動教育不止于課堂
在吳忠市利通區第十六小學的“火星農場”里,同學們全程體驗翻地、播種、澆水、施肥的過程,泥土的芬芳與少年的朝氣在校園內外交織。這一幕,是我區開展勞動教育的生動縮影。
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中,勞動教育是關鍵一環。近年來,從開設田間勞動課,到把傳統文化融入勞動教育,再到借助春游、研學等活動開展勞動教育,我們欣喜地看到,我區各地中小學校正在不斷探索開展勞動教育的新途徑,創建多元的教育場景,勞動教育不再止于傳統課堂,而是注重讓孩子們走到課堂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歷練、感受,在動手實踐、出力流汗的真實體驗中收獲勞動技能、養成勞動習慣。這也是在新時代背景下,創新育人方式、打造育人新樣態,推動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。
勞動是一堂大課,也是一生的課題。我們樂于看到,勞動教育不斷打破傳統模式,創新教育形態,從單一活動向系統育人升級,融入培養學生成長的全方位場景。但同時也要認識到,勞動教育不等同于單純的勞動訓練,一些地方在開展勞動教育時出現重形式輕實質的傾向不容忽視。比起勞動形式,培養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,讓孩子們愿意主動勞動、持續勞動更為重要。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“勞育結合”,既要關注勞動技能的教育,也要注重勞動精神的培育,做到有勞動、有教育,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收獲受益終身的能力和素養,真正實現勞有所獲。(沈 琪)